有人在差评中写了竞品的品牌名,是竞品搞鬼吗?

赢
商荟老魏
跨境电商创业者,资深跨境电商人,《增长飞轮:亚马逊跨境电商运营精要》、《增长飞轮2:跨境电商亚马逊爆款打造50讲》二书作者,外贸(跨境)行业从业17年,有着丰富的平台实操经验,熟悉各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营。
长期以来,老魏一直践行“行胜于言”的原则,持续精进,累计撰文2300多篇,分享跨境电商方面的运营经验,总阅读量超过1000万人次。
当前在运营亚马逊平台的同时,其主讲的《亚马逊实操全阶课程》已举办101期,为行业输送10000多名运营实操人才,为跨境电商创业者精心打造的为期90天的《精英卖家孵化营》已开展62期,深得学员的认可。
本文为第2305篇原创文章,如需转载,烦请注明来源"赢商荟-老魏",深表感谢。
▲ 点击免费预约魏老师的直播课程
赢商荟亚马逊孵化营10月14日新一期开班!
公众号粉丝专享:2节亚马逊课免费试听(线上线下任选)+免费协助开店
试听添加助理:13058014279(同微信)
▶零基础直达精运营:从店铺注册、选品把关、Listing优化、广告投放、爆款打造,手把手掌握亚马逊运营核心环节。
▶主教练魏老师携专业助教团队提供 1对1深度指导:告别盲目选品 / 广告烧钱/产品打造遇瓶颈!
▶ 三个月见证蜕变:系统化学习+实战演练,助你从新手蜕变为具备独立运营能力的亚马逊卖家,实现店铺从启动到稳定出单!
有粉丝问:有客户给留了个三星评价,说我的产品质量一般,这类商品就找某个品牌,说这个品牌确实不错,还带了一张图片,我感觉是同行搞鬼,该如何应对呢?
我回复:可以开CASE找客服,看是否能删除。
但面对类似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具备更全面的思考才行。
对于差评的分析和处理,我给孵化营同学们的建议是,不要太有护短心理。
什么是护短心理?
收到差评,首先不是思考产品的诱因、检查自己的产品质量细节,首先就是质疑消费者是恶意的,这就是典型的护短心理。
具有护短心理的人做生意一般会差点劲儿。太维护自己的利益,太在意自己的自尊,反映出的基本心理特征是,要么这个人极度自私,要么这个人极度自卑,要么就是这个人认知太有局限性。
比如,刚刚发生的西贝贾国龙和罗永浩的预制菜之争。
诱因是罗永浩在机场的西贝吃了一顿饭,然后在微博上吐槽菜品预制菜价格太贵,然后西贝的老板贾国龙开始激烈回应:你说我预制菜是污蔑我,我要起诉你,如此等等,一场网络争端开始了。
详细脉络如下,大家自行观看。
罗永浩的微博吐槽:

西贝的反应:

罗永浩的再回应:

当然,回应可不止于此,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以我作为旁观者的观察,罗老师第一条吐槽微博也仅仅是吐槽而已,但贾国龙的回应显然有点过激了。你说我预制菜,不行,你是侮辱我,我要起诉你!
何必呢!
作为一名企业家,呵护自己企业的声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应该把事情做到毫无把柄,做到超出行业标准,做到超出消费者的期望,而不是贴地飞行却非要和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是“坐电梯”和“站电梯”的问题,如此这般,且不谈你是否能够说服消费者,但重要的是,你可能把原本莫须有的问题给暴露和放大了。
看到一个博客博主写的,这样的反应,好比你和人约架,约架的地点是在自己家里,关键的是,你自己家里还摆满了各种古董,稍微一碰撞,古董就被摔坏了,在这样的约架中,如果你输了,那会输得很惨,如果你赢了呢,依然输得很惨。
虽然我个人还是挺喜欢西贝的菜品,也喜欢西贝服务员的态度和热情,但作为一个创业者,我真的看到的是贾老板对心理学和群体心理学的理解还是有不小的欠缺。
回到前边那句话:太维护自己的利益,太在意自己的自尊,反映出的基本心理特征是,要么这个人极度自私,要么这个人极度自卑,要么就是这个人认知太有局限性。
有时候我在想,对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财富”这句话,你不认真不行。有时候,老了就是老了。有些老,在身,有些老,在心。
转了一个大圈,回到最初的话题吧。
亚马逊卖家应该如何避免护短心理呢?
收到差评后,首先要分析评论本身,先从评论和自己产品之间找关联,找可能的诱因。你不能因为你自己做了100%全检就觉得客户说的少了一个配件是撒谎和欺诈,你应该想到的是,是人就会有疏漏,你应该接着往深处想,你是否有过丢三落四的情况,今天忘了带钥匙,明天忘了带钱包,如此等等,无论有还是没有,都要提醒自己,在以后的品检中,要更用心、更精细才行。
对于差评内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一种情况才能判定为竞品恶搞或恶意攻击,那就是,你连续的收到了差评,而那些留评账号一看就是假的。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以后再聊。
接着说这位卖家反馈的另外一点:因为买家在评论中说这类商品就找某个品牌,还说这个品牌确实不错,并且还带了一张图片,所以就觉得是同行搞鬼,这样的思考逻辑是否对?
我的看法是不对。
谁恶搞你呢?
评价中提及的那个品牌吗?
那这个卖家也太蠢了吧!一个评价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先不说,但却就这么把自己给暴露了,何必呢?!
这让我想起中国商战史上的一件旧事。蒙牛作为新品牌刚上市不久,在呼和浩特市的主干道上投放了灯箱广告,广告刚投放的一个晚上,广告牌全部被砸了。一路的广告牌全部被砸了,这是大事件呀!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并在报道中附带自己的猜测:蒙牛作为新品牌,投放了整条街的广告,谁不爽呢?应该是行业老大及同城友商的伊利吧?除了他还有谁呢?虽然媒体也不敢直接这么说,但消费者却就这么认为。蒙牛一直没站出来说话。一波一波的新闻报道把伊利推到了风口浪尖,伊利站出来说话了:我们没干!不是我们干的!蒙牛依然没说话。后来的后来,有人挖出内幕:蒙牛的广告牌是蒙牛自己砸的。
营销是工具,有技巧的营销当然也没问题,但用你的技巧来攻击和打击对手,这就有点不仗义不道德了!
后来,三聚氰胺事件中有它,其他品质事件中依然有它,直到现在,我都不喝那个品牌的牛奶!
想起来这件旧事的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我想回到心理学的层面上来分析,一个竞品,即便想攻击你,大概率也不会给你留差评的同时说,来我这里买吧,我的才是好的!
这也太蠢了吧!
做个总结,两句话:一、销售就是心理学;二、做生意,必须考虑三层:技术层、逻辑层、人性层。
缺啥,补啥吧!谁让你好好的牛马不当,非要不如牛马的选择创业做生意呢!
……………………………
A、文章为本人在创业、运营中的记录和感想,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B、文章为有偿阅读,单篇1元,包年200元,可日付可年付。文章底部,自愿投币。谢谢!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