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出海·行业|车企出海,先别急着勇敢
“马太效应加剧,出海也越来越卷。环境风险、巨额成本、经验匮乏……对出海跃跃欲试的新车企,需要冷静一下了。
中国汽车出口仍然很热,但这样的热几乎只有头部企业能感受到。
中国汽车出口延续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上半年出口279.3万辆,同比增长30.5%,进一步巩固了全球汽车出口第一的位置。
奇瑞凭借燃油车的出色表现,已经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而在中国车企海外销量排行中,新能源龙头比亚迪也只能暂居第五。
事实上,汽车出海仍是燃油车主导,也越来越显露出,这是头部企业们的游戏。2018年时,奇瑞的海外销量是江淮集团的2倍左右,到2024年差距已经接近10倍。
马太效应加剧,出海也越来越卷。环境风险、巨额成本、经验匮乏……对出海跃跃欲试的新车企,需要冷静一下了。
奇瑞出口第一,出海马太效应加剧
在电动汽车出海如火如荼的今天,占据中国汽车品牌出口销量第一宝座的,仍然是以燃油车见长的奇瑞。
2023年,奇瑞出口汽车937148辆,同比增长101.1%,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截至2023年年底,奇瑞全球汽车用户累计超过1300万人,其中海外用户达到335万。
根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布的数据,截止7月,2024年累计出口销量中,奇瑞集团以322795辆的成绩位居车企第二,与第一名子品牌众多的上汽集团仅差3万辆左右。出口销量占奇瑞总销量的近一半。
为什么奇瑞是出口第一?
俄罗斯市场为奇瑞亮眼的出口成绩做出了很大贡献。今年截至7月,奇瑞在俄罗斯卖了160521辆,位居中国品牌第一,俄罗斯的销量占奇瑞总出口量的49.7%。
俄罗斯分析机构 Autostat 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俄罗斯乘用车市场销量前十名中有六家中国品牌,奇瑞系拿下5个席位,并连续5次获得俄罗斯“最受欢迎的中国汽车品牌”称号。
更关键的是奇瑞早早布局出海所积累的经验。
奇瑞第一辆轿车下线是在1999年,而在2001年就向叙利亚出口了10辆车。2005年,奇瑞就在俄罗斯成立首家海外子公司,通过与 Avtotor(阿维托托尔)公司合作 SKD 组装业务,迅速打开市场。也因此,在俄罗斯市场出现很大缺口时,奇瑞早已在当地有了丰厚的基础,东风一来,奇瑞立刻扶摇直上。
奇瑞也是海外建厂的先行者。奇瑞在2014年就在巴西建设了第一个海外工厂,也成为了第一个在海外建厂的中国车企。到现在,奇瑞已经是海外建厂最多的中国车企,在马来西亚、墨西哥、巴西等10个地区均有 KD 工厂。
值得注意的是,在奇瑞出口的这些车里,绝大部分仍是燃油车,直到2023年前三季度,奇瑞的新能源车整体渗透率仅约为7.4%。在越来越卷的电车出海大势下,奇瑞凭借燃油车仍牢牢占据“出海一哥”的名号。
事实上,尽管新能源出海声势大,目前中国车企出口最多的仍是燃油车。2024年1-7月中国汽车实现出口348万台,其新能源车117万台,只占33.6%。
新能源适配的市场有限。
有很多国家由于气候原因,在现有技术下无法推行新能源汽车,比如俄罗斯气温低、通勤距离长,电车的续航无法满足需求;也有地区基础设施跟不上,在充电补能等环节无法与电车形成完善的配套,推行新能源汽车难度很大;另外,不同地区的发电结构不一样,像日本这样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国家,一味推行电动汽车反而会加重空气污染物排放。
这些限制新能源市场的因素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
从整体的数据来看,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的出口没那么强势;而和传统头部车企相比,其余车企的出口表现更可以说是虚弱。
在出海企业结构上,传统车企龙头们的在出口销量中遥遥领先。根据崔东树发布的1-7月各车企累计出口销量,排名前四的分别是上汽集团、奇瑞集团、长城汽车和吉利集团,全球新能源销量第一的比亚迪仅排第五名。
来自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公众号
从整体来看,中国车企的海外销量年年攀升,但头部和腰部、尾部的差距越来越大。2018年时,奇瑞的海外销量是江淮集团的2倍左右,到2024年差距已经接近10倍。而在国内声势浩大的新势力车企,如小鹏、蔚来和哪吒的海外销量只是前几名的零头。
新能源市场有限,燃油车市场早已饱和,车企出海马太效应初显,对于后来想要出海的车企而言,这真的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出海难在哪?
一说出海难,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贸易保护带来的环境风险。
美国、加拿大、欧盟、土耳其给中国车企的电动汽车出口设置层层障碍,俄罗斯也要收束进口汽车政策,大力培养本地汽车产业。中国车企因为当地政策改变而铩羽而归的例子数不胜数,尤其在如今的全球环境下,这样的风险指数还在不断提高。
消费市场结构不同也是很大的一个阻碍。
由于中国是一个内部差异不大的大市场,在这里推行产品得到的反馈会很快;但在国外更多的是细分的小市场,单是印度尼西亚就有1万多个岛,每个岛的消费者偏好又有细微不同,想在国外实现大规模出口非常难。
更重要的是,出海的成本非常大,这也是车企出口马太效应加剧的重要原因。
从研发的角度来看,许多中国车企出口面临左舵改右舵的问题,需要在整车设计和生产线上都做出重大调整,要改变转向系统、仪表盘、座椅位置等部分,仅此一项上所需成本就要以亿为单位。另外,本土化改造也是所有车企必备的支出项,从前期的调研到后期的改装,都需要很大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支出。
在运输上,中国目前的海上运力还跟不上车企出口的需要。尽管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中国的汽车运输船船队运力仅占全球的2.63%,而另一个汽车强国日本占据全球汽车运输船市场41%的份额。
船只供不应求的必然结果就是租金上涨。据航运咨询机构克拉克森数据,去年11月30日,可装载6500辆小汽车的滚装船租金已上涨至11.5万美元/日。有国际物流公司估计,一台车从中国运到欧洲,仅海上运输成本就高达1万元人民币。
再加上中欧航线途径地区冲突不断,有咨询公司预测即使船舶租金不变,中国到欧洲每辆车的海运成本也将增长20%。同时,船舶保费、防卫等成本也会大幅上涨。
也正因如此,有实力的中国车企选择自己造船,比如上汽拥有30多艘汽车运输船,奇瑞、广汽、比亚迪等也向造船厂下了订单。只是这其中需要的时间成本和资金耗费,不是每个车企都可以承担的。
想要节省成本,供应链出海是最近的热门方向,但这也需要极其强大的体系支撑。例如上汽集团,能在海外构建了包括创新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营销中心、供应链中心及金融公司在内的汽车产业全价值链,产品和服务已进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上汽旗下零部件集团华域汽车也在海外拥有超过100个基地,上汽安吉在美国、墨西哥、英国、荷兰、印尼、泰国、澳新设有海外物流公司,国际服务网络覆盖80多个国家。
这能让上汽这样的出海巨头保持供应链的稳定运作,在疫情期间仍然能向海外消费者按时按量交付产品。这样搭建起来的消费者信任,也是很难做到的。
此外,本地人脉的积累对于中国车企出海来说也非常重要,在当地积累时间越长的车企越有优势,而新企业对此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蜂巢能源科技(泰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磊介绍,出国之前他们会先去拜访目的地国家在中国的使领馆,未来在签证方面会得到很多帮助。每到一个国家,他们会首先去拜访大使馆,先建立政府的联系,到当地后,还会拜访银行、当地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和商会,建立起更大的朋友圈。这是长城传授给他们的经验。
当业内人士喊出“不出海,就出局”的口号时,还没出海的车企需要冷静下来审视自己,是否真的有足够的实力支撑起出口业务。
国内很卷,但随着出海车企越来越多,想靠出海搏前程只会越来越难。
图|Pexel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6氪汽车(ID:EV36kr)”,作者:翟芳雪,编辑:张博文,36氪出海经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活动|出海必修课:从团队搭建到雇主品牌经营
加入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下一篇:重磅!全球物流新霸主诞生!DSV154亿$拿下DB Schenker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