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品:改革落实程度决定媒体融合深度|德外荐读

近年来,各级媒体融合转型渐次推进,媒体发展与市场格局、内容生产传播消费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面临新变局新挑战新机遇,由于观念认识、基础条件、行进速度、支持力度、工作方式等有所差异,一些主流媒体融合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亟待深化改革。
改革落实的程度,决定了媒体融合的深度。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要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关键,破除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梗阻,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提供新的体制机制保障。
提升政策精准性落地性和改革获得感
深化媒体改革,就得有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领导班子。媒体改革是一把手工程,这个“一把手”是媒体单位的一把手,也是当地党政一把手,宣传部门和主管部门的一把手,只有这几个“一把手”都动起来,改革才能落地生效。
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实。正是落实中央改革部署的力度不同,形成了各地媒体机构在媒体融合、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方面的差距。
深化用人和薪酬机制改革,
增强内生动力
尽管中央的政策意见多次做出人事制度改革指引,但一些媒体机构的用人薪酬双轨制仍未打破。
近年来,主流媒体一直抱怨人才流失、人才缺乏、人才进不来、人才留不住,目前这个形势还在恶化。某省台技术部门反映,以前省台每年都招引一大批重点大学毕业生,而这七八年,未能招进一名,用人和薪酬分配双规制让人望而却步。
创新新闻宣传财政保障机制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地主流媒体形成了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的媒体财政政策,有的是一类事业单位,有的是二类或三类。
对台来说,各类有利有弊,一类的财政仅支撑基本业务开展,不能进行绩效激励;三类财政自收自支,新闻宣传经费依赖产业经营,保障不足;二类财政补贴一部分,新闻宣传经费缺口大。
财政投入和补贴往往是按编制人头给的,较少考虑不断增多的事务,虽有临时项目补贴,但没有机制性保障。
进入21世纪20年代,互联网媒体速兴,不少广播电视台竞争优势渐失,广告经营大幅萎缩,大多数省台地市台的经营收入萎缩至高峰时期的30%,以广告养宣传的模式难以为继。
但是,多数地方的媒体财政体制并未随之调整,采取自收自支的省市两级占多数。2020年各级财政投入超1500亿元,其中一部分投入广播电视台。
总体看,各地针对本级主流媒体脱困和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财政投入在加大,但主要用保工资发放和某些设施设备更新,并未形成新闻宣传的制度化财政保障机制,导致财政投入增多,但新闻宣传经费不足,财政投入效益不突出,财政对新闻宣传未能实现精准保障。
针对处在融合发展初级阶段的主流媒体的财务困难, 应 创新主流媒体新闻宣传财政保障机制,先行试点新闻宣传业务成本预算制,将全年宣传业务纳入预算,实行财政保障,并引入第三方进行宣传绩效评估,将原来济困式的财政扶持转变为新闻宣传、安全保障、公共服务节目等主业保障,实行绩效薪酬制度,养事不养人,大幅提高财政直接扶持新闻宣传主业的力度和实效。 经营性业务和人员走市场机制,由市场解决,不占用财政扶持资源。
从全国来看,媒体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出现了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并向做强的新目标迈进。但由于历史原因,部分省、市、县级媒体债务包袱沉重,有的长期欠薪,财务情况恶化,经常性工资拖欠,更不用说事业投入,高清频道改造严重滞后,自我发展能力虚弱,严重掣肘当地主流舆论阵地建设。
鉴于此, 当地党委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锚定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目标,制定相关主流媒体脱困帮扶一揽子改革方案,从人事、财务、编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统筹解决问题,使陷入困境的主流媒体卸下包袱、轻装前进、重建能力,加快赶上发展步伐。
内容有删节。
延伸阅读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