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卖家选品实战:发现同行的选品销售毛利高、货值成本低、物流体积小,FBA到仓第一天就出单,选品这关要怎么过?
匿名用户
我的C位
主题:真心请教大哥们的选品思路/方法。和同行交流,发现大家选品的毛利都很高,40%多50%的毛利,中低客单价,货值成本低,体积小,而且很多都是FBA到仓,第一天就有6-10单自然单的
小弟拜读完各大佬的选品干货后,选了一些产品,往往自己选到的产品,都是会有5个以上的卖家在卖了,有的卖家的价格又蜜汁低价(刚上线没多久)。
上线前图片,A+该做的都做了,FBA到仓后,新品0review,要开自动广告才有广告订单,acos奇高无比,每天零零散散几单,基本上是亏本给姐夫送钱,无奈之下又只能清库存。和同行交流,发现大家选品的毛利都很高,40%多50%的毛利,中低客单价,货值成本低,体积小,而且很多都是FBA到仓,第一天就有6-10单自然单的(无review)。想来想去,终究是选品这关没有过。
有一种选品方法就是分析产品的差评然后做升级款,这样的操作对小卖家来说不太现实吧,顶多只是问下工厂有无升级款或者改良款。
通过以往失败的选品经验实践下来,我觉得选品最终还是要看主要关键词的搜索量(结合趋势)和毛利这2个指标,搜索量巨大,没有垄断的类目/产品,大家都可以分羹,毛利率足够高,可以有更多的操作空间和利润(体积要小)。头部listing的review数量几千上万个,都没那么重要。
为了扭转店铺亏损的状态,希望能有大佬能给小弟指点迷津,要怎么选品成功率才会比较高?
什么是“案例说”
「知无不言」跨境电商社区用户对代表性案例问题的精彩讨论集合。
知无不言官方倡导以合规的方式经营店铺和产品,本文内容并不代表知无不言官方立场,仅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推送,允许百家争鸣,其中一些内容可能与您的观点并非完全相同,欢迎您继续参与讨论。
为方便阅读,原文结构略有调整,未改变原文内容。
所有来源于「知无不言」的内容,转载请注明出自「知无不言」跨境电商社区。
「 精彩回帖 」
匿名用户
美国站竞争如此激烈,能选到上架就6-10单的产品也是不易。但是这样的产品后期的推广也极为重要的,不然就会发现无数竞争对手涌入。所以不管产品怎样,那3分的运营能力是必须要有的。选品:
季节性产品:每天去盯新品榜单,看到哪个产品没有评价且整个新品榜单都是,那赶紧空运上架,定价初期不要太高,低价抢占市场,然后慢慢涨价(补货的数量把握好)。举一个产品的例子:关键词silicone molds,这款产品在圣诞节之前就爆了,真的霸占新品磅与top100,就当季节性产品来做,10月份就可以盯着新品榜,会发现这款产品的,但是推广不快,10天不到就会有很多卖家了。
刚需性产品:应该很多大麦都分享过这种产品的选品方式了。想要选出40%多50%的毛利,中低客单价,货值成本低,体积小的产品,其实方法都是一样的,只是选很多产品,里面10个产品有一个满足就不错了。有的是采用数据选品,有的是你说的盯着top100,改进产品。我想说第二个方法真的不错,小卖是可以实现的。top100就是告诉你哪些产品需求量大(关键词热度大),他们销量大了,推广占比连1%都没有,利润率自然很高的。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改进产品,但是我们可以组合产品。举个例子:meat thermometer这款产品的竞争很大了,那么我们考虑一下组合产品,比如配一把scissors。
所有的选品也基于运营能力。反正不管什么产品,我会问自己,是否可以打败竞争对手,打不过就溜了哈。选品都是别人说着容易,自己选的时候头疼。反正就是多逛多选,培养感觉。
高冷的lmz - 过气小运营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的 大部分做精品的卖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就目前亚马逊来说流量肯定也是越来越贵了,因为进来的人多了。再加上现在疫情,运费相较于之前也贵了很多。只能说要挑你自己擅长的东西去做。而且新品进来 基本上要开广告去推广。就像你的同行说的,新品到了,没有评论,自然单就有6-10单。这种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难选的,人家也不一定会告诉你。
就拿我自己举个例子,我卖的东西普遍比市场价格要贵个几美金(没办法,要保证利润的话,我只能比人家贵),但是我各方面别的东西做得好,再扣成本这方面也扣的很细,利润自然就出来了,也还算卖的比较好的。相对来说,亚马逊上的买家还不是特别注重价格. 所以你自己的思路上也要有所转变,为什么人家毛利这么高,就算是同样的东西好了,你未必卖的出去,但是别人可以。单单只是看售价很难说明什么的。这个问题就算你问了,大家给你的答案也不一样。你卖的好的链接,就算涨价了 也还是卖得好。所以楼主你的核心思想在于如何把你的链接做起来,等你链接冲上来了 ,你所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誓约胜利之剑
选品主要维度:
市场容量;
竞争对手数量和质量;
利润。
你可以瞄准利润这个维度。去前台调研,如果这个产品目前销量最好的卖家利润能到50%,你直接用35%利润的价格去做,可以在3个月之内抢下他的市场(前提是这个卖家不是大品牌或者有专利)。
请叫我青春哥
经验:凭借对类目的熟悉和敏感度,看见一个产品心里就有一定的盘算了;
供应链:自身供应链的熟络程度,直接让供应链推荐产品;
推广成本:可以先自发货然后开广告,观察该类目的广告竞争程度来了解推广难度。
抛除培训机构所谓的数据选品(大多数是搞笑的,哈哈)目前这几个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August329 - 亚马逊3年运营经验,分享干货知识及优质资源,互相学习进步
针对选品这一块,我这边细分给你讲一下哦,你需要考虑几个重要的点:
一、首先是亚马逊的选品思路需要考虑的几个点:1.本土化,当地买家喜爱的产品 2.要以数据为基础,一定要做市场调研 3.要有合适的体量,大卖选大体量,小卖选中小体量 4.要以盈利为主,不要去做低利润率的产品,没有意义 5.要从其他卖家那里优先分析买家的痛点和卖点;
二、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这里需要考虑几个点:1.是否有自己的工厂或者是否有低价货源 2.是否有自己的团队配置 3.自己的资金量有多少 4.是否有自己熟悉的产品或品类;
三、根据产品的布局定位你需要考虑几个点,你想要做的产品是以下哪种类型的:1.周期性产品(节日类,季节性产品,这类产品一定要提前进行布局) 2.普通常规款,一年四季都可以卖(这种一般体量是比较大的,竞争也激烈,很有可能有垄断趋势) 3.网红款:这种是在不经意间火爆的,也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萧条的 4.爆款:爆款一般是打造出来的,高利润,高体量,有差异性,需要一定的资金和供应链支持;
四、接下来开始说一下选品的几个方法:
BS选品法:前台的新品榜,Movers&shakers,心愿榜礼品榜,这里都都是一些刚上架有潜力的产品;
产品拓展法:基于之前的一些大卖的产品,去进行一定程度的升级和优化,对于小卖来说有一定难度;
众筹选品法:将你挑选的有意向的产品或者类目放在众筹网让当地买家进行投票选出。几年前就有大卖是这样的方法;
选品工具:Jungle Scount;卖家精灵,欧鹭;
热点捕捉法:去关注当地的新闻,娱乐头条,网红的推荐。比如去年的总统选举,就有很多人去做那个支持的旗;
展会选品法:线上和线下的展会都去关注一下,很多新品都是供应商自己开发出来的,属于一手货源;
优秀店铺复制法:可以直接找该类目下的大卖的店铺,去复制他们的产品,借用他们的品牌知名度,降低一点价格可以分到一点羹;
ARA数据:找服务商去爬取大卖或者中小卖的后台数据,有些未上架但是已经发货的产品可以下载过来进行参考。
这里需要说一下产品开发容易进入的误区:
选品贪多贪全;
盲目追求独家,硬要搞差异化 ;
选品数量过少,吊死在一棵树上。
对于中小型卖家比较适合的产品:利润率40%左右;类目或产品无大卖垄断趋势;体量相对不是很大;有溢价空间;近三年内都在增长的;首页的星级数没有大于1K,首页大卖数少于5个,最好是规避红海产品。
以上是个人的观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匿名用户
我觉得是看自己有什么资源来决定做什么类型的产品吧。如果公司资源能支持你刷单,站外冲一波的可以做一些竞争比较大的产品。如果公司没有什么支持你的资源,就只能选一些小类目,利润较高,但可能就一天几十单是极限的产品。
跨境小人物
毛利可以从多个方向压缩:
如果是低单价商品,一般进货成本相差不大,可以多对比几家供应商,就知道大概的价格范围;
留意包装尺寸,有时候多1毫米,可能就是另外的一个FBA配送费用区间;
头程渠道,其中快递最贵,空派次之,快船再次之,海派最便宜,不同的头程渠道,价格会相差很大;
所在类目佣金,有些相近类目,有的佣金是8%-10%,有的可能是15%或者更高,同时留意亚马逊的最新政策,有一些类目佣金可能会有折扣;
如果是日亚,因为日本关税较高,合理避税是最大的节流,普通情况下关税是头程运费的3倍左右,如果被逆算,税费更高,可以多积累一些货代渠道,选择最优渠道,能节省很多。
综上所述,如果正常毛利率是20%左右,低单价商品合理操作,控制在30%-40%的毛利应该不难。
匿名用户
与选品之坑对应的,我一直建议,选品应该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培养出良好的底层思维,第二步,在底层思维的基础上,总结出高效具体的选品方法。
关于选品的底层思维,我总结了三点:刚需制胜,田忌赛马,远离侵权。在具体的选品方法上,我个人最推崇的是Best Sellers二阶选品法和优质店铺交叉复制法,这两个选品方法的核心都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选品。通过这些具体的方法选出具体的产品,再用列清单比较的方式把选出来的产品套入到选品的底层思维中,选品的好坏优劣立现。
当然,谈及选品,经常会被卖家问及“有多少个搜索结果的产品才算好产品”这样的问题,但对于搜索结果的数量,我还真的不是特别在意,原因是亚马逊所展示出来的搜索结果不精准,甚至可以说是偏差很大的,既然是一个偏差很大的数字,也就失去了参考的意义。
另一方面,我习惯于把大而空的抽象的数字转变为具体的可执行可参考的语言,所以,相对于搜索结果数量的多少,我更喜欢直接的去评估Best Seller榜单一些特定排名的日销量,如果我知道第一名日销100单而第100名日销3单,那我基本上就知道了打造这款产品的销量天花板和竞争热度。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生当中成功只是一时的,失败却是主旋律,但是如何面对失败,却把人分成了不同的样子,有的人会被失败击垮,有的人能够不断的爬起来继续向前,我想真正的成熟,应该不是追求完美,而是直面自己的缺憾,这才是生活的本质。加油!
xzz
做亚马逊无非就2个。产品和运营,上线前图片,A+该做的都做了,FBA到仓后,新品0review,要开自动广告才有广告订单,通过这段话看出来你的运营应该较弱,中低客单价,货值成本低,体积小,中小卖家应该避免做低客单价的产品。很多人觉得门槛低,一个利润也有几十上班。但是你忽视了门槛,门槛越低,越难赚钱。
选一些高客单价比较蓝海一点的,强化你的运营,就能淘金了。
hanxiaoxiong
选品可以通过best seller榜单中去找自己感兴趣的类目,刚开始做,尽量避开竞争激烈的类目。找到优质的店铺,复制他店铺产品,进行跟踪他店铺的产品每个阶段玩法,并记录下来。等自己尝试的时候模仿。
刚开始对产品把握不大资金也不是很充足的情况,还是先尝试测款,一次选择3-5款产品,最好实重在22.5kg,前期要做产品时,需要精打细算,有计划的去做。就是先理清思路,再行动,而不是行动了才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阿里找低价值的产品,看哪些可以做,再看亚马逊这个产品的搜索数,500-1万之回复前的产品,刚开始都可以尝试做。选择几款不同类目测试。
赚美金的_郝先生 - 外贸打工人,打工人认真工作。
要么靠产品,要么靠市场、靠产品赚长距离钱,靠市场赚短距离钱,比如2020年的口罩。选品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最重要的就是用户,产品,竞争,趋势,利润,自身。常规的运营手段可能大家都一模一样,或许你更厉害,想要扭转趋势,唯有立竿见影才能达到你的目的。那现在什么产品可以快速让你看到收获呢。搞季节性产品,因为淡旺季很明显,淡季的时候大家基本上都是0,那旺季的时候大家都是一起发力,没有起步早晚的说法。
1月准备,2月发货,3月气候大转变搞测评搞基础,4月开卖夏季货,一直到9月。6月份的时候在准备冬季货和节日货。季节性的产品对时间把握和备货需要提高警惕。在2020年的夏季,全站点的泳池都特别好卖,充气泳池。所以很多人把目光都聚焦在了充气泳池上面。然后充气泳池的清洗工具这类产品也变的非常好卖了,但是卖家却不多,做这个产品的也赚的盆满钵满。
想在黎明前赶上别人,必须在夜间匆匆行走。
跨境服务者
一种是看看自己手上或者身边的供应商资源,有没有一些独特的产品。这样子除了差异化竞争外,还有就是有较好的利润空间了。一种看看目前一些热门产品,例如销量很高苹果12,它相应的一些配套产品也可能很多人还没涉足进去是个机会。常规方法也是可以用的,书上,贴吧上也都有,看榜,看一些选品数据网站等。一般来说品还可以,剩下就是怎么刷到前面去。都做到,基本不会亏。
Jarson - 90后
其实就是要你选的足够多,才有可能爆的机会吧。比如你先用一些选品软件选出100个产品,然后从中选择比较可以做的,通过各个维度,比如产品的质量、竞争难度、供应链等等去慢慢精简下来,我们就算10%筛选率,选出10个出来,可以吧?如果10%的爆品率,那这里有1个卖爆了,你不就可以赚了么?反正别人我不知道,我们公司大概都是这个方法,养活不少人
Link Lee
亚马逊近些年的趋势对中小卖家越来越不友好,从每年亚马逊官方的招商力度以及不断涌入的新卖家可以看出,往后做亚马逊只会越来越难。
言归正传,选品的目的是要能够降低运营的难度,说白了就是竞争度的问题,什么事情都是一样,来挣钱的人多了,这件事也就不那么挣钱了,做亚马逊是这个道理,选品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冷门的不一定就意味着竞争小,热门的也不一定意味这竞争大。关键是看你处于一个什么阶段。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圣诞节的产品,当季流量巨大,上同一个概念的老产品就意味着要和成千上万甚至更多的卖家去竞争,竞争度可想而知,有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这个概念的新产品就意味着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虽然测评推广的力度资源各有不同,但该概念产品的流量摆在那,只要你积极点,至少能做到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另外再说一个自行车测速仪,非常冷门的一个产品,最开始也就两三家在做,每家都能分得不错的利润。后面随着不断加入的新卖家,从十几个卖家开始整个市场开始饱和,毕竟需求是一定的,而供给却在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利润也就越做越低。
所以不管是上什么产品,首先要搞清楚该产品在整个市场上是处于一个什么阶段。如果你发现你的产品或者同行的产品越来越难运营和推广的时候,说明产品的竞争度趋于饱和甚至过剩。
针对目前你们的现状我倒是建议你们可以尝试做一些季节性的产品,这种短期的产品只要节奏和库存把控的好话可以迅速出单,回笼资金,适合做现金流,而且还能提升你们的信心。
时间有限,仓促解答,祝你们好运。
星星点点 - 一个做了两年多亚马逊的资深小白
搜索量够大,意味着市场需求大,这个关乎选出来的产品有没有可能卖得出量;
货值成本低,目标客户对价格敏感度低,这意味着可以卖得上价格。跟国内做电商打出来的品牌会又足够的品牌溢价相似;
体积小,意味着节省头程和尾程的运费。
这些点应该是所有跨境电商卖家都追求的点吧。但综合来说,这些产品的市场会是很大的红海市场,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经验,进入并不一定能跟你看到的大卖一样赚得到钱。所以,除了大家共同的选品标准之外,还需要考量的是自己所熟悉的类目,能够搞得定的供应链吧。
yiyi531
单从你提供的信息来看,我觉得不仅仅是选品上的问题,在运营推广上的节奏把控是可以优化的。都知道选品重要,但选品和推广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选品之后对产品的定位、以及如何通过listing的图片文案去展示产品的定位也是非常重要。 推广没有固定模板,推广思路应该是取决于根据产品定位制定的计划以及推广过程中节奏的精准把控和调整,选品ok 推广跟不上也是难搞。
先看下关于推广这段的内容,我觉得在推广这块是有很多可以做的内容。
上线前图片,A+该做的都做了---图片和A+是根据竞品做的差不多的?还是明显有差异化的?说这个的原因是市场大部分大家的图片都是参考竞品做相似的,这样不会出大问题,但是也削弱了listing的独特性。我之前的经验看,和市场上竞品做相同的产品,但是整套图片和A+全部换新的思路,产品是会比竞品有竞争力。
FBA到仓后,新品0review,要开自动广告才有广告订单,acos奇高无比,每天零零散散几单,无奈之下又只能清库存---从这里看,感觉推广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结果,没有主动去干预调整节奏,从0开始肯定难,前期数据差其实也是在期望之内,更多看长期规划,毕竟引流的方法也不局限于站内广告。利润这块也是前期牺牲利润,等起量后期补足,都是可以规划好做的。
再来说选品,大方向上说选品有市场和有利润肯定是充分条件,但只有这两个点肯定是很泛的,我觉得在选品之前可以认真想想这几个点:
对品类有一个详实的市场调研,清楚体量、主流产品和它们的打法、痛点、趋势等信息;
根据市场需求还有自己的资源挑出一些选品,把产品的竞争力包括卖点和利润列出来,同时也列出现有我方能给到的资源;
根据选品和你有的资源,预想下这些选品的定位、能做的一些打法、会遇到的问题和对应的预案,我觉得这个需要不断更新和不断试错来积累经验。
我觉得如果在运营和市场上再深耕一些,后续再看市场和选品的时候,能更精准找到什么产品是有机会的、应该怎么打,什么产品是有雷点,在现有条件下不能做的。
张姑娘
以下为个人学习及落地实操经验总结出的一套选品方法论,希望能带给你一点启发:
一、从个人优势端和消费需求端寻找选品起点:
1.个人优势端:
工厂供应商品及现有库存;
外贸订单跟单商品;
设计师设计的新款商品;
拥有知识产权的商品;
个人专业及兴趣爱好的商品。
2. 消费需求端:
亚马逊热销商品及潜力新品;
大卖家上架的新品;
新类目所政策;
当地文化节假日;
社交流行时事新闻。
二、寻找潜力细分品类(品类中服务同一种消费目的或需求的相似商品归为同一个细分品类)方法如下:
采集核心关键词搜索结果的前1-5页数据(包括ASIN,品牌,价格,评价数,细分品类,排除广告位,亦可用小类TOP100数据替代),很多网页爬虫插件可以辅助完成;
利用数据透视表汇总数据,字段设置如下:
行:细分品类;
值:ASIN(计数),价格(平均值),评价数(求和),评价数(平均值);
潜力细分品类判断标准;
总计评论数在平均水平以上;
平均评论数高100;
去除掉预计利润低的。
三、站点环境分析:
分析对象:5-20个核心关键词前3-5页及各相关BSR的TOP100(近3-5年);
分析维度:
总体需求:各年评论数x价格总和及未来趋势;
平均需求:各年ASIN平均评论数价格总和及未来趋势;
自营占比:各年自营占比平均评论数x价格总和及未来趋势;
品牌份额:各年各品牌份额平均评论数x价格总和及未来势;
新品存活:各年新品贡献占比平均评论数x价格总和及未来趋势;
新品趋势:新品各年ASIN平均评论数x价格发展趋势;
价格区间: 各价格区间的评论数x价格总和;
3. 分析深度: 逐年或月的评论数;
4.站点环境分析基础判断依据梳理(需要借助数据透视及部分EXCEL函数,如SLOPE公式等)
需求体量&发展趋势: 至少第三方卖家需求体量达到直观感受的底线值;
ASIN平均销售&发展趋势:ASIN平均销售发展势达到经营目标值;
热门价格段:至少是采购生产成本的三倍以上;
新品体量占比势:当年新品占比较高且没有明显下降趋势;
新品体量发展趋势:某年新品在未来各年销量没有明显下降趋势;
品牌体量占比:至少除少数头部品牌之外,没有明显销量集中趋势。
当调研的品类通过了站点环境分析后,方可进入下一步。
四、商品属性分析(因不同品类商品属性不尽相同,这里不具体展开,只提供思路):
找出热卖商品属性;
明确最优选项,单维度属性分析(即不受其它属性影响的商品属性);
测试关联属性,双维度属性分析(如:白炽灯泡,其灯泡类型决定了无法做出很长的灯串,而LED灯泡,则可以以LED灯珠的形式做到想要的长度);
汇总商品清单,预估市场份额(进而完成选品);
根据未来销量预测进行筛选及选择;
根据平均售价对比成本;
根据自身优势和意愿选择商品。
五、选品决策分析
核算成本:商品定价(该类商品在哪些价格段卖得最好?结合商品的定位,该如何定价?);
风险评估:商品认证及查询知识产权;
*特别提醒:
在完成数据采集之后,需要去除重复项与删除不相关的产品;
采集评论数时应排除国际评论;
同品牌,同父体下的子体评论只保留其中一项(售价差不多的情况下,留价格位于平均水平的商品评论,若价格差异大,则留低价格的)。
以上,希望能够帮到你。
匿名用户
“选了一些产品,往往自己选到的产品,都是会有5个以上的卖家在卖了,有的卖家的价格又蜜汁低价(刚上线没多久)。”刚上线没多久的卖家价格低,存在前期低价刷单推广推排名的可能,这个是目前很多卖家采取的定价推广策略。整体还是要看市场容量,供需和整体的竞争程度,不能只看卖家在售数量和单个卖家的价格,要有全局观,并且知道产品处于市场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综合考虑。
”上线前图片,A+该做的都做了,FBA到仓后,新品0review,要开自动广告才有广告订单,acos奇高无比“如果不是选到一点就爆的产品,新品是正常的,上新前产品的运营思路和推广节奏要把握住。”每天零零散散几单,基本上是亏本给姐夫送钱,无奈之下又只能清库存。“如果上架只是等单来,那再好的产品最后的下场都是清库存。7分选品3分运营,选品稍差,要靠5分运营补上。
”FBA到仓,第一天就有6-10单自然单的(无review)。想来想去,终究是选品这关没有过。“这样的产品,我也很羡慕。
”通过以往失败的选品经验实践下来,我觉得选品最终还是要看主要关键词的搜索量(结合趋势)和毛利这2个指标,搜索量巨大,没有垄断的类目/产品,大家都可以分羹,毛利率足够高,可以有更多的操作空间和利润(体积要小)。头部listing的review数量几千上万个,都没那么重要。
“红海产品看运营和推广手段也能做得很好,小卖家看资金和实力谨慎进入了。
Bella2008 - 亚马逊数据化运营,交流与分享
首先在新品0review的情况下去开自动广告,这种做法本身不妥。这样的广告数据是不够精准的,转化率受到0review的影响非常大。至少要累积一定数量的review,再去开自动广告。后面的广告数据分析才更有意义。
关于选品,首先要评估产品的市场容量。市场容量包括潜在客户数量和消费能力,比如我们做亚马逊的,可以参考一些专业选品软件的相关数据,如hamster cage的平均客单价为80美金左右,月销量为500件左右。
怎样判断产品是否成功?就是需要设定量化的指标,不能主观臆断。这个指标的设定,跟公司的目标有关。像我们做亚马逊的,产品成功与否就是能不能赚钱。
一般来说,月销量达到多少件;毛利率达到多少;复购率达到多少;广告花费占比等都可以用来衡量产品是否成功。而且,有些公司,在不同的阶段,会设置不同的指标。因为环境和需求都是不断在变化,所以产品指标也需要随之而变。
在产品开发前,需要先评估产品机会,这样有助于开发真正受欢迎的产品,评估产品机会的9个问题:
产品价值是什么?即产品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产品的目标市场是什么?即主要受众是谁?
市场规模有多大?即潜在用户数量和消费能力如何?
怎么判断产品是否成功?即有哪些量化的指标?
市场上有哪些同类产品?即竞争对手是谁?
为什么是你来做这个产品?即自身有哪些竞争优势?
时机合适吗?
如何推广产品?即营销策略和方案是什么?
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More -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我理解的选品更多的是你对供应链把控,类比目前市场上五花八门的选品软件,用多了之后,你会发现他们软件设计的底层逻辑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全国那么多人都在用软件选品的情况之下,就算你找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产品,我猜不出一个月这个产品也会烂大街,跟别说你拿的货源是从1688一搜索关键词键能显示出来的大路货,所以所供应量很重要;
是价格问题,我建议尽量不要选15.99以下的产品,第一这种产品虽然货值比较低,但是没有一定的积累,死亡的几率非常大,就光光一个acos你都控制不住,打广告不亏本都不错了,这是我的理解,如果是小卖,你根本撑不到盈利。
Donlilyon长风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强答一波,选品注重方面:
市场容量(google趋势,多找几个产品的关键词做对比);
卖家数量(亚马逊前台关键词搜索,看结果与卖家listing匹配高的数量);
真实销量(推荐使用jungle scout 用了一年感觉很不错,误差不大,别用盗版都是假的);
评价多少(我一直认为选品要与自身实力挂钩,我实力比较差,选择500review以下的产品做,就是销量最好排名最高的那个listing来看);
运营远景(看类目的卖家的实力,大卖家看不上市场容量小的类目,市场容量就是销量的大小,看关键词第一页的卖家lisitng,他们的评价都在什么数量区间,如果评价少,在首页,销量排名不错的产品可以定义为备选产品);
备选产品:还要去看利润,适合FBA还是FBM,有没有专利,版权之类的东西(直接问工厂是一个好的渠道);
数据选品有一个弊端,会经常选择到一些生命周期短,又比较火的产品,这种产品结合趋势,看是否适合做FBA,后面更高端一些的要看用户画像,比如facebook的用户市场分析软件。
选品是一方面,后面就结合写listing的功力,listing就一句话,从用户角度出发,再详细简单一点,从竞争对手的review找:
差评:差评找痛点,能改善就改善;
好评:好评找卖点,找到最高出现的特性,一般都是买家最真实关心的东西,写进listing;
通过google趋势,找主关键词,找到几个合适的词埋进listing 五点,描述,标题,ST里,图片根据listing的布局来写。
如果不行,就根据销量前三家的模仿,他们的listing经过市场验证,最权威。后面就是运营节奏的把握了。良好的选品是成功的一般,运营我很一般,就不赘述了。
加入卖家社群
我是Max|Follow me
推荐阅读
如何确定亚马逊站内广告架构和预算?如果投产比或者ACOS很差,应该严控预算还是适当放开,严控会不会导致ACOS继续恶化?
亚马逊站外之群组帖(Facebook/Reddit/Whatsapp) , Deal站, Youtube/Instagram红人
产品上架6周日均出单116+,老板眼神满满有爱,怀疑listing被降权,今天目前为止2单,新人带团队库存一大堆,怎么办
为社区发展助力单位
关注我们,及时获得更多优质内容推荐
出海 │ 技术 │ 方法 │ 趋势 │ 人物 │ 故事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