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要小心喽!Facebook、Instrgram朝视频业冲过来了|德外视窗

德外5号 2019-12-16 1

来源:digday, techcrunch

作者:Deanna Ting

编译:汪尧 


近日,在纽约举行的"第二届年度Facebook视频峰会"上,Facebook官方与Facebook Watch平台上的创作者进行了互动交流。于2017年启动的Facebook Watch,在去年上市,到今天已经走过两年的发展历程。


在会上,Facebook的内容发布主管Jeff Birkeland告诉现场200多名内容创作者:Facebook意在将Watch打造成为高回看率的视频平台,并使创作者与Facebook的合作更加方便,从而改善视频的发布条件和盈利模式。



     

图注:       第二届年度Facebook 视频峰会 来源Digday                  

     

视频是当今最流行的在线内容消费形式之一。事实上,       包括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在内,两大社交平台都在力图希望自己成为继Youtube之后,用户选择视频应用的下一个站点。       最近,两家网站也都宣布了最新的视频计划和功能,以迎合内容创作者,希望能为用户提供新的互动方式。      


Facebook Watch:

打造高回看率的视频传播平台


     

截止2019年6月,在Watch平台上消费视频内容时长超过1分钟的用户数量,每天有1.4亿人,每月的用户量至少达到7.2亿。现在,Facebook旗下所有品牌的全球用户基数已达到28亿;而受众平均每天在Watch平台上花费的时间,平均超过26分钟。


Facebook Watch对视频内容的态度是"积极的",它是"通过分享经验和归属感,将人们联系起来"的一种方式。在Jeff Birkeland看来,"        我们不是只想把它做成一个视频库,而是要让这些视频传播起来。        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Watch平台是生动而具体的。"      


去年1月,Facebook曾宣布过一项重大的算法变化:        将重点从朋友和家人型的好友社交转移到内容创作上。        直播视频的收入是录制视频收入的6倍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Facebook如此强调与创作者的实时互动。更多地参与互动,往往会使得用户在网站上停留更多的时间。      


图注:Creator Studio的分析界面 来源Watch

(点击看大图)


在第二届Facebook年度视频峰会上,有不少的内容创作者表示,Watch平台上的Creator Studio中的增强工具,        让他们更容易知道是哪些受众在看自己的内容,也让他们更便于修改或开发新的视频内容        ,从而获得更多的用户关注,这是内容生产者普遍关注的一大亮点。      


FBE总裁兼联合创始人Rafi Fine在会上表示:"这不仅能让内容创作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用户,还能帮助Facebook了解,不同来源的流量信息,是如何帮助创作者们真正发挥作用的。"比如喜剧演员Trey Kennedy就注意到,自己在美国的南部地区有很多粉丝,于是他制作了一段关于"南方语录"的系列视频,收获的反响就非常好。      


随着Facebook Watch平台的发展和成熟,内容创建者和发布者们也在不断调整着自身的内容研发方式。内容创建者Retke说,Facebook Watch是她目前为止合作过最大的平台,Facebook让她了解受众的变化,特别是算法的变化,这将影响受众对内容的访问量。最终,Facebook决定着人们消费内容的不同方式。      


Facebook北美新闻合作主管Jason White表示,Facebook希望将Watch平台打造成为一个        "小型内容创作者开启自身业务的园地"        ,同时也是一个        "媒体找寻受众和社群"        的地方。不过目前,Watch平台并没有引入"大规模的预算制作"或开启"订阅模式",所以它并不会在流媒体大战中直接参与竞争。      


IGTV:主打长视频策略


作为Instagram视频套餐的一员,IGTV的推出,被认为是Facebook视频战略的一部分,再加上Facebook一直以来在视频领域的着墨与布局,这家全球最大的社交公司想要挑战YouTube视频霸主地位的野心,已经摆上台面。


   


不同的是,IGTV将长视频作为主打特色,上线初期用户至多可上传 1 小时的视频。从实际体验来看,IGTV适配移动端观看的"竖屏"模式。虽然短视频已经成功地改变了用户的横屏观看习惯,但长视频的主流制作及观看方式,依然是以YouTube为代表的横屏视频模式。"纵向长视频"无疑将和"纵向短视频"初期发展时一样,是对用户观看习惯的一次重大革新。


虽然Instagram也算是Facebook旗下的系列平台,但Watch和IGTV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第一个是两者在视频长度限制上有明显的区别。Facebook Watch使用了Facebook的标准视频时间,将内容限制在240分钟以内;而目前IGTV对普通用户的上传内容时长限制是10分钟,对认证用户和受欢迎用户的内容时长限制是60分钟;第二个是广告时间的区别。Watch主要是通过广告时段来盈利,而IGTV目前是无广告的;第三个是平台内容上的区别。和Netflix一样,Watch也投资了一些原创内容,比如备受关注的电视剧《Sorry for your Loss》。而IGTV目前只发布用户生成的流媒体内容。


IGTV专注于全屏垂直视频内容,为大多数用户使用手机时的手持习惯方式而设计。而Facebook上的内容似乎主要是风景,跟电视大屏的内容类似。这可能是Facebook家族蓄意发起的双管齐下的攻击策略,IGTV对付的是Snapchat和YouTube,而Facebook则瞄准了Netflix、亚马逊(Amazon),甚至是有线电视提供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两个平台相互是独立的,但是用户可以直接将视频内容上传到IGTV平台,同时也可以在Facebook上观看。当你把内容发布到IGTV频道时,只需切换一个按钮——"让Facebook页面可见"。


   

图注:Creator Studio的分析界面 来源Watch

(点击看大图)


竖屏长视频市场,潜能几何?


既然短视频已成功竖屏化,那竖屏长视频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机会? 视频网站的厮杀已进入红海,如果将长视频与竖屏结合的新模式能够成功,那么在竖屏设备当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IGTV的前景可以说是相当明朗了。


目前,从Tiktok等短视频应用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火热程度来看,6:19 的手机屏,已经让人们习惯于以纵向的方式来拍摄、播放短视频。


而对于竖屏长视频,人们的看法却不尽相同。科技记者Bryan Clark就直接呛声 Instagram:"对不起,我不需要一个竖屏纵向的YouTube。"Bryan Clark以YouTube上的自媒体新闻讨论节目为例,声称这一类长视频节目理论上就应该用横屏的方式来播放。如果用纵向视频模式,那么左右两侧的一些节目元素就会被消解掉。他表示,纵向的形式更适用于短视频领域,例如美妆教程、景观拍摄等。受限于IGTV的纵向形式要求,电影预告片、音乐视频和各类节目的剪辑视频将无法以原生的形式在该平台进行分发,因为这会影响受众体验,造成用户流失。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人手一只智能手机的当下,人们已经习惯了以竖屏的形式聊天、玩游戏、看新闻、拍照......但在观看长视频时,很多人仍旧会遵从被传统电视媒体、PC时代所驯化的观看模式,即转动手机,横屏收看各类视频节目。


前方任重而道远,但IGTV步履未停。为了优化创作者的上传体验,IGTV延长了移动设备端支持上传的视频时长。现在,用户可以在移动设备端上传最短1分钟、最长15分钟的视频内容。还有就是,IGTV新增了在视频标题和描述中自动填充Instagram标签的功能,方便创作者为视频引流。


此外,IGTV希望能从YouTube手中争夺各类网络红人,并入驻到自己的平台。毫无疑问,这类视频网红多是从YouTube走红,即便开始在IGTV上传节目,也不会放弃苦心经营许久的YouTube平台。而IGTV与YouTube这类主流视频平台的视频形式完全不同,想必会加重入驻用户的视频制作成本,在内容生产者的入驻和留存上可能会面临挑战。


编者按


视频很可能是未来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向。网络环境正在迅速演变,以满足用户对视频内容日益增长的需求。      


无论怎样,视频领域注定是一块长期悬于风口上的肥肉,大型社交平台已然摩拳擦掌、虎视耽耽。新锐产品能否趁机脱颖而出、抢滩市场?而老牌视频平台又能否守住原有阵地?未来的视频市场,是否将进入赢家通吃的时代?      


或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在一定阶段和规模内,市场敞开怀抱,机会均等,兼容并包。无论是竞品还是友商,大家做大盘子,分吃蛋糕。      


身为用户,同时也是吃瓜群众的我们,就拭目以待,边走边看吧。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下一篇:进口丨海淘日货vs赴日采购,是博弈还是互补?

上一篇:JUUL估值腰斩,电子烟市场的生死危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德外5号

CTR媒体融合研究院官方账号.作为中国第一家专注于媒体融合的研究院,集结国内外一线专家学者,媒体、互联网操盘手,为传统媒体探求破冰之路,解决之道;为互联网企业找寻与媒体基因的融合之法,跨界之路

    积分排行* 30分钟更新一次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