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0岁,比找个好工作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拥有这3种收入

2019-03-04 1

22-30岁,比找个好工作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拥有这3种收入

书单君 互联网营销官

▣ 编辑  六爷 | 互联网营销官(ID:HLWCMO)

▣ 来源  书单 (ID:BookSelection)


每个人都是企业家


在一段恋情或职业失败之后,许多人喜欢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还有人喜欢抱怨:我出身低微,就算拼尽全力还是无法望见别人的车尾灯。


不过真相往往是,大多数人所谓的努力,都还没到“尽了最大”或“拼尽全力”的地步。



很久之前,听说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小孩在沙坑边玩耍,想把一块超出他体重的大石头推进沙坑。可是,任凭他使出多大的力气,大石头还是纹丝不动。


一个成年人走过来对小孩说:你应该拼尽全力才行。


小孩说: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只是石头对我来说确实太重。


成年人摇头:你没有尽最大努力。


已经满头大汗、面红耳赤的小孩不服: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尽最大努力呢?

 

成年人继续说:你只是靠自己的力量推石头,我站你旁边那么久,你为什么不试着求助我呢?

 

你所谓尽了的最大努力,只是尽可能使用自身体力,却不是尽可能使用你能借助的所有资源。



生活中,我们中许多人都是这个小孩:

 

为了一份职业,头悬梁锥刺股在所不惜,但即使“拼尽全力”,在毕业三四年之后,还是与同学的差距越拉越大。

 

更吊诡的一点是,越是天生力量微弱的人,因为从小单打独斗惯了,越是自尊心强,羞于求助外力。

 

比如这样的同学:从小贫困,长大之后最喜欢自豪地说,我从来不欠债。

 

刘瑜说,每个人都应该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这话说得真好。


每个人都该像一支队伍确实没错,但不该仅仅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毕竟人都是社会关系网络里的一员,放眼广阔天地,才能大有作为。



但为什么我们会忽视身边的资源呢?

 

核心就在于,对资源这两个字的认知,人与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换个角度思考,假如你是在经营一家公司,你就绝不可能将资源的认知仅仅集中在自己身上。

 

如果想要让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光你个人焦虑、掉头发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调配包括你自己在内,以及雇员、投资人,乃至银行、媒体、政府等所有能用上的资源。


而且你会严格地按照市场规律行事,绞尽脑汁,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榨干用尽,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其实,如果你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或者想说一声“已经拼尽全力”,何不以经营公司的方式和心态,经营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呢?

 

全球最大商务社交网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在他的著作《至关重要的关系》一书中就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理念:

 

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小型企业”,企业家精神不仅适用于经营企业,也适用于经营个人职业发展。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微型金融的先驱默罕默德·尤努斯也曾经说过:

 

每个人都是企业家。在穴居时代,我们都是个体户。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这种个体经营的形式受到了压制。别人给我们贴上了标签:“你是劳工。”于是我们就成了“劳工”,忘了自己一直都是企业家。

 

当然,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们怎么才能像经营一家公司一样来经营自己呢?


精准定位,优势竞争


其实经营公司也没那么复杂。

 

一般来说,经营一家公司,会先考虑手里有什么资源优势,再考虑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然后结合市场,拿出取胜措施。

 

市场环境中,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总结起来就八个字:


精准定位,优势竞争。

 

经营人生和职业的逻辑也一样。

 

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找出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所在。


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可以试试文末的职场核心竞争力测评。


据说,美国旧金山湾区的101国道上的一块广告牌写着:100万海外人士都可以胜任你的工作,你有什么特别之处?

 

你如果想找一份职业,必须先填写的一道填空题也是如此:一家公司聘用我而不聘用其他人,是因为……

 

如果你填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找出或培养起独特优势。

 

那么,有没有一套方法评估自身的相对优势呢?

 

在里德·霍夫曼看来,每个人的优势都由三块“动态拼图碎片”构成:你的资产;追求 / 价值观;市场现状


你的资产,指的是你拥有什么。它包括像财产这样的硬资产,也包括大脑知识和信息、职场人脉等软资产。硬资产好计算,关键是软资产怎么去评估。


里德·霍夫曼提供了一个方法:千万别自己骗自己,最好的检验方式是去社交场合了解人们的职业问题和需求,掂量掂量自己能否“轻而易举解决别人的问题”。

 

如果不行,那就继续努力。



追求 / 价值观,指的是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这点,我们不必太死心眼,它也是随时需要跟着环境而调整的。

 

市场状况,就是你需要问问自己拥有的知识或技能,市场需不需要?

 

职场中,太多有才华的人,掌握的东西不具备商业价值,因此老是郁郁不得志。

 

因此,硅谷风投马克·安德森说:“ 如果市场不存在,再聪明也没用。”



要评估个人相对优势,就需要结合以上三个方面,动态地综合考量。

 

当然,生活中如果想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职业,最大的问题可能还不是怎么找到自身优势,而是是否具备起码的风险意识。

 

大多数人的职业发展预期是这样的:

 

从某个学校毕业,学得一技之长,进入某个公司或工厂,其间可能跳几次槽,然后兢兢业业,升职加薪,最后到一定的年纪退休,拿到养老金,安享晚年。

 

其实,这样的人生规划也没什么问题,力所能及干好分内事,职业上精益求精,以工匠的心态对待工作,退休时说不定还能获个劳模称号。

 

问题在于,这或许并不是什么规划,只是大多数人就这么活,所以你也这么活。



现实很可能并不允许我们随波逐流:

 

国内大多数创业公司活不过3年;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可能得不到职业晋升机会;更糟糕的预期是,我们的退休金,未来也面临贬值或延迟发放的风险。

 

随着技术和经济结构迭代的速度加快,过去在一个大型企业里呆一辈子或半辈子的做法,越来越行不通了。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标准普尔500公司的平均寿命有65年,到了九十年代末,这个数字只有10年。

 

德勤会计事务所的报告说,大型公司丧失领导地位的比率,也就是所谓的垮台率,在过去的40年里翻了一番以上。

 

所以,在美国和日本,六七十岁返聘的老员工,并不在少数。

 

可以说,社会越是发达,随波逐流的成本越高,不可预测的黑天鹅随时会出现。



我们之所以需要学着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人生和职业,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抵抗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要不然谁愿意活得那么累啊?


问题是,就算我们可以认清自己的竞争优势,又如何抵抗未知风险呢?


给人生定一个ABZ计划

 

在《至关重要的关系》里,里德·霍夫曼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职业规划理论:ABZ计划。这也是书单君认为这本书里最有价值的部分。

 

过去,找工作,一般总会听到这样的建议:依据自己的兴趣,干你爱干的事。

 

还有一种建议是:先确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埋头苦干反复练习吧。

 

比如著名的1万小时理论。

 

它说的是,任何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都需要至少1万小时的学习和练习。

 

这个理论,因为抹平了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异,强调勤奋和反复练习而大受欢迎。

 

这些建议都没有错,但都有个大问题:过于静态。


比如,假如你按照每天8小时,每周5个工作日计算,1万小时就是将近5年时间。


也就是说,你反复学习精进一门专业或技术之后,需要5年之后才能用上。


可按照现在社会迭代的速度来看,5年之后,这门专业是不是还受欢迎呢?



书单君念高中那会,个人电脑刚刚普及,许多家长和年轻人都感到异常焦虑。

 

当时我们那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未来,谁不懂电脑,谁就是新时代文盲。

 

因此,许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去学电脑。

 

都学什么呢?主要是怎么使用DOS系统和打五笔。

 

我印象中,当时最时髦的事,就是记各种输入命令还有五笔代码。

 

结果,大概也就两三年时间吧,市场上电脑的模样就突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个鼠标解决了一切问题,以前死记硬背的那些东西全都白费了。

 

各种网吧、私人电脑普及之后,害怕成为新时代文盲的焦虑更是一扫而光。

 

所以说如果只是埋头苦干反复练习,看不清未来形势,也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



ABZ计划,解决的就是职业或人生计划过于静态的问题。


严格说起来,它不是在职业初期就制订出来的单一计划,而是随着未来情势变化可以随时改变的动态性计划组合。

 

A,指的是你目前正在从事的工作,或者近期想从事的并可以发挥竞争优势的工作。


B,指的是A计划的替代方案,如果需要改变目标或实现途径,就需要把职业重心转移到B计划上来。


Z,指的是我们的退路,也就是人生的救生船,是给生活保底的。

 

举个例子,有一个电子企业里的技术员,也是国内知名的书评人。

 

这哥们平时工作之余喜欢看文科书籍写书评,长见识的同时,还给自己带来一份额外的收入。

 

虽然他现在没有想过从原来的单位辞职,但就算辞职,他的写作事业也足以养活他。

 

对他来说,技术员就是A计划,写作就是随时可顶上的B计划。

 

另外,多年的写作给他带来不少收入,加上原本的工作收入就不低,所以他在股市和楼市里都有些投资,这就是他给自己留的Z计划。

 

相对静态的单一计划,组合型计划的优势显而易见。

 

在里德·霍夫曼看来:


我们的人生,经常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干什么的,也未必清楚自己的优势以及市场到底需要什么。



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这样的组合型计划就是一种动态性的计划:

 

未来,B计划可能变成A计划,然后同时再另起一个B计划。

 

从A计划到B计划,不一定是因为迫不得已,也可能是因为看到了更好的发展前途,所以主动求变。

 

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大学学的是经济学,一开始在印度致力于世界银行的公共卫生职业;

 

皮克斯,最早专门销售用于制作数字动画的电脑,后来才进入电影制作领域;

 

刘慈欣,以前在发电厂上班,利用业余时间写科幻小说,如今靠写作享誉全球;

 

布莱尔从政之前,曾经做过摇滚音乐方面的工作;

 

世界著名的盲人歌手安德烈·波切利,曾是一名律师。

 

在安稳的工作之余,持续投入一项风险相对大的工作,人生会更加安全。


每个人都希望有个前程似锦的职业,无需活得过于钻研和辛苦。


不过多个计划多条路,人生有个Plan B,睡觉也会安稳一点吧。


当然,如果你家里有矿,另当别论。


如果家里没矿,自己的人生就还得自己负责,思虑周密,规划周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经营人生,就算无法确保万无一失,但至少能对自己说声:


我已拼尽全力。




欢迎小伙伴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 主编:六爷,资深营销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曾就职于国内某知名4A公司,出任营销总监。览传媒广告风云变幻,知市场营销气象万千。风里雨里,六爷在互联网营销官等你!

抱团交流

一个集大神卖家与逗趣同行于一体的交流群,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进群”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下一篇:进口丨海淘日货vs赴日采购,是博弈还是互补?

上一篇:细分市场渠道,耐克新广告“向女性致敬”燃爆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MZ520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积分排行* 30分钟更新一次
尾页